首页公司概况新闻中心产品中心销售服务技术支持客户案例购车流程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销售经理: 马经理
  • 联系电话: 138 7289 0055
  • 客服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微信号: m13872890055
  • 邮件: mk@hbclqcw.com

微信扫码
不仅是专业的导购
还是聊车的好伙伴

推荐新闻NEWS DISPLAY

探寻东风商用车之根 鉴证多年企业起伏

作者:程力专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1376 发布时间:2012-01-17 11:31:46

分享:

    1967年,在湖北西北角秦岭山脉的南部,武当山脚下的一个山村里,来了一些外地人,他们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名为郧县办事处的单位。1969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在这个山村破土开工,经国务院批准,山村十堰升级为十堰市,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二汽更名东风汽车公司,走出山城,走向武汉、全国各地。正是十堰市养育了“二汽”,也见证了这家大山里走出来的大型央企的起起伏伏。

    2003年,随着东风集团总部从十堰搬迁至武汉,在外人看来十堰多少显得有些落寞了。

    2011年,当《汽车公社》一行来到十堰,这个传说中的山城并不落寞,十堰和东风在这个城市,融为一体。

    “东风的根在这里”

    “在花都,员工走到一起,问起从哪来的,一听说是从十堰来的,都特别尊敬。”2011年7月,当本刊记者前往广州花都的东风日产总部采访时,听到东风日产里的老员工这样说。

    作为东风公司内的合资样板,东风日产的中方员工似乎都对十堰来的东风人有着一种特殊的尊敬。

    张立现在是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的车间主任,在他的领导那里,他被称为“老八”,因为他所在的车间,是东风商用车在十堰的第八条生产线。说起十堰与东风的关系,他称之为:“东风的根在这里。”

    从小在十堰长大的张立,从情感上解释了十堰之于东风的重要性。“十堰被称为‘东风的延安’,这个名称被赋予特殊的含义,现在留在十堰的,大部分都是商用车业务,留下来的都是老东风人。这些前辈们留下来了,他们的孩子很多也都留下来,即便是出去了,他们的父辈、他们的家都还在这里。所以十堰是东风的根,如果这里的根没有了,那外面的那些也就没有了。”

    2011年9月29日,就在张立所在的重卡新工厂的第一辆车下线的当天,在东风商用车新基地奠基仪式后的媒体沟通会上,东风公司总经理朱福寿面对全国媒体,花了近半小时的时间专门阐述了商用车版块对于东风的重要性。

    “东风公司一直被诟病的是自主品牌的乘用车。从结果上看,我们是落后了。但汽车工业发展是有自己的规律的。东风汽车的10多万员工和40多年的历史使命,与那些轻装上阵的年轻车企没办法比。商用车是东风生存的根本和基石,如果没有解决好商用车的发展问题,整个东风都会乱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刚刚发展起来的二汽被国务院列为“停建、缓建项目”,失去了政策上的支持,二汽步履维艰。当时的二汽人依靠“自筹资金”才得以继续发展。没有老一辈二汽人的坚持,很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东风。

    1992年,二汽更名为东风,同年东风与法国雪铁龙合资,建立神龙汽车。然而诸多因素制约,神龙汽车的发展一波三折,而且东风赖以发展的根基商用车业务开始受到大环境影响,1993年东风整个集团的经营业绩开始下滑,东风进入艰难的调整期。

    艰难的年代

    现在的东风商用车公司,前身是二汽的中重型商用车制造业务。从“二汽”到“东风”,这家从大山里来的大型国企,开始由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变。

    “1988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很有自豪感。当时的汽车公司全国就两家,一汽和二汽。那时出差,我们穿着二汽的工作服、背着有‘二汽’字样的包出去都感觉很自豪。当时的行业地位,和员工对企业强烈的认同感,造就了这种自豪感。”东风商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杨青,为我们介绍了东风人的自豪感来自哪里。“但这种自豪感不是一直都在的,在90年代东风困难的时候,这种自豪感开始慢慢消失了。”

    张立在1989年进入东风。一开始所在的工厂是生产军车的,“生产过军车就是铁饭碗。根本没什么生存压力,也没想过什么生存、发展问题。”等到1992年东风汽车开始走市场经济路线的时候,张立说大家有点懵。“刚刚改变路线的时候,对市场的认识不清楚,概念很模糊。”当市场表现不佳的时候,张立和同事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很抢手的车,现在突然就卖不动了。

    年纪更大、工龄更长的王涛对这段历史记忆深刻。“1992年以前,二汽在发展中一直都有调整。在从军用卡车转向生产民用卡车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军转民’时期,当时的产量是比较大的。我们那时候生产的5吨车,是国内比较好的载重卡车,产品本身就很好,再加上还在计划经济年代,产出由国家计划摊派,不愁销路。所以根本不会有生存压力。”

    “从1993年起,开始觉得日子比较难过了,一直到1999年。”王涛回忆说。而张立对这段时期的评价也很简单:“那时候就是没钱了嘛。最困难的时候发不出钱来。”当时东风员工的月薪由工资和奖金构成。张立所在的重卡业务板块中,“在困难的那几年,奖金根本就不用想了,工资都是按比例在往下减的。”

    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的班组长孙艳新1995年进入工作岗位,他也是典型的东风后代。父母都是十堰的东风人,自己大学毕业后也毫不犹豫地进了东风。“我毕业来东风的时候,还想着小时候大人们说的‘东风除了老婆不发,什么都发’,等我来的时候一看,完全不是一回事,连发工资都比较困难。”

    200多公里以外的襄阳,东风轻卡公司,在困难的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工资和奖金都有,但是发的都是白条。我们年级大一点的就是靠自己的积蓄过日子,年级轻点的就只能‘啃老’了。”东风轻卡的老员工代玉刚回忆说。

    1999年,在国家领导人视察十堰东风基地之后,国家对东风进行了一定的扶持,东风自身也在积极地调整。通过国家提供的16.5亿的军品订单、通过“债转股”的资本运作等一系列内外部的调节,东风开始反弹。而更大的转折出现在2003年,东风与日产合资以后。

    “前几年,一汽很红火的时候,我们向他们表示祝贺,但是我们心里很酸。但是现在,轮到他们来给我们祝贺了。”

    “现在,我们东风人的自豪感已经完全恢复了。这种自豪来自于2003我们完成了与日产的全面合资之后,这些年下来,我们成功地把项目运作起来了。”

    世界的东风

    40多年来,东风十堰基地不断扩大,在“向山要地,开山建厂”的方针下,山城十堰现在被东风人称为“平顶山市”,十堰的山矮了,东风商用车人的眼光高了。

    2003年东风汽车与日产汽车全面合资后,东风的商用车版块势头越来越强劲。张立说:“现在大家都在盯着乘用车,很少有人来关注我们商用车。乘用车做得好的,仔细一看,都是靠合资品牌,国外的产品在带动的。再来看看我们商用车,国外品牌是打不进来的。国外的奔驰、沃尔沃很厉害,但是在国内就是干不过我们东风和一汽,这是我们商用车人的自豪。”

    东风的管理水平一直在提升,尤其在2003年引进了日产的管理体系以后。杨青说:“以前是按国企的理念逐步市场化。合资以后又成立东风有限,我们学到很多。这个‘学’不是照搬,我们结合东风自己的文化积淀,自己的管理底蕴,结合日产先进的管理手法。”

    日产的一套管理体系在东风商用车板块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执行,在这套规范的管理体制中,东风商用车梳理了自己过去存在的一些问题。

   杨青介绍说:“日产提供了很多先进的管理办法和手段,是管理的硬件,具体到施行,还是我们东风自己,我们自己在软件上完善。这次合资,既有学习、发展也有融合。现在对管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比合资前进步了很多。”

    2005年当东风的领导班子换届的时候,在东风商用车版块中,是有一些担心的。彼时刚刚完成合资不久,商用车版块只是从合资中吸收到了管理体制。在外界看来,东风合资以后的重心似乎都放在了乘用车版块。

    “当时我们也确实有一些担心,一开始是感觉集团对商用车的关注远没有乘用车多,只是学会了一套外资公司先进的管理办法。现在回头来看,这些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接任的领导在商用车的发展上是有想法的,我们战略性的产品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起步的。随着管理体制的逐渐磨合,战略产品的成功,整个商用车合资改革的后劲开始显现出来了。”杨青说。目前在商用车市场,东风和一汽的自主品牌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张立对东风商用车的未来,有着更多的期待。

    对应2011年12月10日的“乾”D300计划,商用车版块已经领命100万辆,“2016年销售100万辆,有压力,也有动力。”分管商用车业务的副总经理童东城表示,“东风大商用车的13个战略课题已经发布,2012年初,东风将正式发布大商用车的计划。”

    而且,东风十堰基地的商用车已成为行业标杆,东风在集团内大力推行“大协同”效应,朱福寿表示,在集团内,还有一些商用车业务处于比较困难的状况,如何把十堰基地的商用车优势在集团内部进一步复制,实现各商用车单元协同作战,这是重要的课题。

    德国权威网站《经理人》不久前报道:2011年全年预计中重卡全球销量270万辆,其中46%来源于中国,尤其东风重卡将以27.94万辆雄踞榜首,占近10.5%的全球市场份额。

    “等到哪天我们东风在海外市场有了很多自己的厂,我们的销量有超过一半是在海外市场销售的时候,那东风才是真正的世界的东风!”杨青充满了憧憬。

分享:

24小时购车热线: 马经理   138 7289 0055 (微信同号)